藏在深山里的超级营养库,解码健康密码
刺梨,中药材名。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又名送春归,属蔷薇科野生植物,是云贵高原及攀西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以贵州为主产,云南次之,河南、四川大凉山、湖北西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功能主治为:健胃,消食。治食积饱胀。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滋补强壮。
②《四川中药志》:解暑,消食。
自古以来,刺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
一、刺梨被发现
公元 225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到云贵征伐孟获,到达贵州境内正逢雨季,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军中大部分将士腹痛恶心病倒,病症有蔓延之势,随军医师诊治多日也无济于事,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染上病症。危急之时黔民间郎中献上民间刺梨药方——饮用“送春归”酒,数日之后士兵病体痊愈,危机解除。
1690年 ,清康熙年间的《黔书》和《贵州通志》中就有对野生刺梨利用的记载。《黔书》中载有:“刺梨野生,夏葩秋实,实如安石榴而较小,昧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渍其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减于梨渣也”。
据《贵阳府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今黔人采刺梨蒸之、爆干、囊盛之酒盎,名刺梨酒,味甚佳,甜而能消宿食”。清代中期,黔中的刺梨酒从农家自酿自饮逐渐作为商品进入作坊。
1833 年,吴嵩梁《还任黔西》诗句“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吃三年稻米还不抵喝一顿刺梨酒痛快、尽兴。
1850 年,《贵阳府志》有“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记载。
1870 年,《本草便方二亭集》记录了刺梨的药用价值。
当今最广为传道的是清光绪年间的青岩状元赵以炯的《咏刺梨》:“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
二、抗战时期的维生素C革命
1935年4月初,红军长征来到龙里洗马、平坡、长寨一带,当时平坡蓝四公家里住了一个班的红军战士。其中一半的战士拉了两天的肚子,面色发黄,没有精气神,蓝四公赶紧安排家人上山挖刺梨根加上“蛤蟆蔸”等几种草药熬制成药汤,红军战士们服用后止住了腹泻,两天后,恢复了元气。从此刺梨神奇的功效在红军队伍中传为救命的神药。
1941 年,营养学家王成发教授,发现刺梨中的维 C 含量极高,是猕猴桃的12倍,柠檬的75倍,苹果的500倍。
1942 年,时任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院长的罗登义为解决战时民众和抗日将士的营养缺乏问题,他通过对 100 多种果蔬的研究发现,贵州的野生刺梨果实富含维 C、VP 、VE,其中维 C 在每 100g 刺梨果肉中平均含量 2390mg,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果蔬。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成果,罗登义教授积极呼吁广大民众及抗日将士,“每日食用 1 至 2 枚刺梨鲜果或干制果实,可以补充维生素之不足,消除士兵的夜盲症,增加健康和体力”。并亲自带领学生采集贵州的野生刺梨,将其干制后捎往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刺梨成为抗日将士的天然营养包。
三、现代科学:深山野果变明星原料
1950 年代初,在罗登义教授主持指导下,贵州农学院继续对刺梨开展研究,在资源品种调查、引种驯化、人工栽培、贮藏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1953 年, 18岁的秦跃珍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汇演,为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唱了《好花红》歌曲,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一首布依山寨世代流传的惠水民歌,在采风过程中采编收录,最终形成如今唱响大江南北的《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传唱的就是刺梨花,优美的旋律把布依族心中的美好传递给全国各族人民。
1960年,由林修颧、王兴国、曾宪章等主编的《贵州经济植物图说》中, 对刺梨的性状、成分、用途、加工、鉴别方法及品质规格等作了一定的记述。
196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经济植物志——《中国经济植物志》。对刺梨的学名、地方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用途、理化性质、采收处理及加工等均作了比较完整详尽的、科学的描述。
1964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将刺梨列入《食物成分表》,并将刺梨的各种营养指标进行了公布。
1980年代资源普查,中国农科院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发现超200种刺梨野生变种,其中”无籽刺梨”(仅占野生资源0.3%)的维生素P含量突5980mg/100g,揭开刺梨抗氧化研究的序幕。
1981-1986 年,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据悉,刺梨为改善女排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发挥积极作用。当时,为改善女排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全国营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一致推荐“贵州刺梨”,原贵州农学院下属花溪饮料厂承担为女排运动员加工“刺梨原浆饮料”, 使得女排运动员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
1992年贵州老来福公司用刺梨生产的"老来福 SOD 口服液"产品参加北京第四十八届亚太地区博览会,由于其内在品质好,受到与会者好评并获得大会金奖。
航天育种的突破。2021年,”航刺1号"通过航天诱变育种,果实直径从传统2-3cm增大至5cm,单果VC含量提升40%,实现从野生采集到规模化种植的质变。